2010年玉米市场的行情及走势分析
2010-01-29一、玉米市场基本面不太乐观
(一)2010年玉米供求总体向好,09年产玉米偏紧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全国21个玉米产量较大的省(区、市)总产量1.65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4%,预计国内玉米消费量在1.46亿吨,年度结余0.19亿吨,加之国家08年临储玉米尚有较大的库存,因而2009/10年度国内玉米供求形势总体较好。
不过,在东北地区,通过笔者现场调研、以及对市场的了解和分析,加上其它多个非官方的调查综合显示,2009年东北玉米减产比较严重。预计,东北地区的玉米受自然灾害而导致的玉米产量减产在30%左右,如果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那么因东北地区玉米减产的影响就相当于全国玉米减产10%。随着全国经济的好转以及饲养业、玉米深加工等行业的逐渐恢复,此次减产就将意味着全国09年产玉米产销将趋紧张。因而,后期需重点关注国家对08年临时收储的玉米及国家储备如何进行调控。
(二)国内玉米品质整体下降,优质粮竞争将更激烈
据笔者对多个地区的了解和分析,2009年国内玉米品质总体不如往年,尤其是东北地区较为严重。受干旱、降雨少等天气影响,东北地区玉米成熟度较差,按玉米新国标测算,中等(二等)以上的玉米所占比例非常少,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玉米绝大部分甚至连国标中等都达不到,而且水分也较往年偏高。山东、河北等玉米主产区的玉米品质与去年相比差异不大,容重基本都能达到700g/L,但是水分偏高,目前胶东半岛地区的新玉米水分平均在15-17%之间,符合国家标准水分14%的非常少。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国家粮库每年都有大批量的玉米需进行轮换,即在把储存三年左右的陈玉米投入市场的同时,也需要采购同等数量09或10年产的新玉米进行储备,且采购的质量必须符合国标中等(二等)以上,这将导致优质粮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外,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也基本以国标中等为收购标准,不符合标准将按照各自的规定进行扣量、扣价,包括给加工企业供应原料的贸易商采购也将首先采购符合标准的玉米,因此中等以上粮源预计供求偏紧。在此,笔者建议有玉米轮换任务的国有粮库,尽量采取“先购后销、边购边销”的轮换方式。
二、市场形势较为复杂和严峻
2009年的玉米行情可谓牛气冲天,一浪更比一浪高。步入2010年,玉米市场逐渐变得不可揣测。东北玉米减产、收储政策多方采购、移库玉米拍卖等都将对2010年的玉米形势形成新的挑战。下边将列举了几个重要因素供大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石油价格难以较大波动,预计对玉米影响较小
玉米作为大宗商品,其生物能源的背景,导致其与原油价格出现了正相关的关系。近日,阿联酋能源部长哈米利称:“油价维持在每桶75美元至80美元才有利于产油国继续执行其发展原油生产能力的计划,如果市场需要的话,阿联酋将欧佩克其他成员协调与合作,保障向世界原油市场提供更多原油。但他表示,就目前而言,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供应量是足够的,目前的油价与供求基本面没有关系”。
笔者判断,国际原油价格跌到去年40美元已不可能,除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之外不具备涨到120美元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对石油的需求将稳步增长,原油价格将会稳定在70-90美元左右。而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影响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的因素尚未形成,因而短期石油对对玉米行情走势产生的影响不大。
(二)节前海运价格涨幅过大,节后有望回归
受金融危机影响,08年下半年-09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很不景气,海运市场也长时间处于低谷时期,海运价格也是一溃千里,不少船只以及集装箱处于闲置状态,大多船务公司处于亏损之中。随着国家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相继实施,国内经济恢复较快,也使得海运市场逐渐繁荣起来,尤其是国家陆续公布大规模的粮食跨省移库,推动了海运市场的发展,再加上原油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推动了海运价格的上涨。
但是,海运价格的上涨幅度有点过高,之前装载玉米由东北口岸发往广东沿海一带的海运价格在50元/吨左右,而目前海运价格已经超过100元/吨,涨幅超过100%。究其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临近春节货物流通较多以及天气因素之外,还有就是船运公司为弥补船前期的亏损而抓紧目前的利好时期进行大幅提价。现节前较高的海运价格已一定程度影响了南方企业采购东北玉米的积极性,抑制了玉米价格继续上涨;预计春节过后,随着货运流通的减少,天气转好,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小,海运价格有望逐渐回归到合理状态。
(三)运输旺季,东北请车紧张增加了玉米运输成本
据了解,目前东北请车十分困难,请车费基本在4000-8000元/车皮,这无形中增加了玉米的运输成本。除中粮、中储粮、吉粮等国有性质的企业每年与铁路部、东北地区铁路局签订大批量的发运协议外,其他大部分企业及贸易商都需支出一笔不小的请车费,同时请车费之间也形成了竞争,这更加重了运输成本。
东北粮食出关难,运力是最大的“瓶颈”。不过,此阶段发运贸易粮较为困难,东北玉米南下减少,且价格高位,这将对华北地区玉米市场形成一定支撑。
(四)东北玉米收储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东北地区乃我国的最大玉米产区,对国家的战略性影响非常大,确保东北地区的生产及稳定是维护粮食稳定的重中之重。2009/10年度国家继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且特点有参与收购主体增多、无数量限制、留余一定的上涨空间,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底部在不断提升,支撑了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下面将对收购市场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东北临储收购量较少,对市场影响有限。截止目前,东北玉米收储执行已接近两个月的时间,累计玉米收储量才30万吨左右,与上年相比差距悬殊。与上年不同的是今年要求各收储库点敞开收购,据笔者推测,预计到4月底收储结束,东北临储玉米收购量也将有限,收购量应该在100-200万吨之间,对市场影响有限。
二是,南方加工企业采购东北玉米活跃。与东北临储收购不同的是,本次南方加工企业采购东北玉米将有70元/吨的费用补贴,而且采购主体较多(16个南方省市加工企业和部分中央直属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东北临储收购价格已被指定(内蒙及辽宁0.76元/斤、吉林0.75元/斤、黑龙江0.74元/斤),但南方企业在70元/吨的费用补贴支撑下,可一定幅度灵活上调收购价格,比东北本地粮库收购更具价格优势,这也是今年东北临储收购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不过,当东北地区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玉米价格回升到平均0.80元/斤(国标三等)以上时,中央财政将停止补贴,这也一定程度限定了玉米价格继续上涨。
三是,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备货积极。由于当地玉米加工企业不享受政策补贴,因此只能根据市场变化采取不同的策略。但是,今年形势比较特殊,尤其临储收购筑就了当地玉米价格底部。且农民的惜售心理重,玉米价格普遍看涨,收购竞争激烈;且国储为了轮换采购积极性也非常大,因而就算政策收储结束,后市玉米价格也将易涨难跌。因此,趁目前收购价格尚较合理时,当地深加工企业备货十分积极。
(五)跨省移库玉米拍卖对市场的潜在影响
自2010年1月份,国家首次在华北两大主产区山东和河北两地挂牌销售临时收储玉米,虽然拍卖成交率非常低,但这是一种很明确的信号,其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分析如下:
一是,拍卖底价为后期市场明确了方向。南方和华北地区足以代表了除关外的玉米市场行情,国家此次在华北以国标中等0.92元/斤的拍卖底价,仅整体抬高了华北地区的市场价格,还给玉米走势给出了明确的信号。春节过后,当东北临储收购结束,华北市场收购活动逐渐活跃,临储玉米的拍卖底价也将成为市场的导向,再加上东北减产的影响,后期华北玉米价格仍将易涨难跌。
二是,东北玉米市场将是国内的玉米行情的晴雨表。从国家政策调控的局面分析,跨省移库玉米拍卖已经调和了华北和南方之间的价格差异,那么东北玉米市场对国内的玉米市场影响将是国储收购政策结束后的价格晴雨表。根据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09年东北地区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南方16省(市)的地方储备粮公司和饲料加工企业以及中储粮、中粮等国有企业,按照通知中的要求到东北地区采购新玉米将给予70元/吨的财政补贴,而目前华北地区不具备补贴资格,但是从距离上来讲,南方与华北的平均运输成本差距在一半左右,70元/吨的补贴基本能够弥补运输上的差距,因此在政策规定的2010年4月30日之前的有效期内,南方和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差距不会显现,但是过了此期限,华北将从运输成本上低于南方地区到东北采购玉米的成本,如果此时临储玉米拍卖不大量拍卖,那么南方企业的玉米价格还将完全高于华北地区,东北市场将会成为国内玉米市场的晴雨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是,华北地区春节后将步入收购的高峰。从近两年政策对玉米的影响不可小视,政策给出的信号足以代表玉米市场走势的趋势。目前国储在华北地区拍卖成交率非常低,现货收购价格也稍有回落,由于价格上涨基本定格,如果不利用此次机会囤积或先购后销,待市场价格与拍卖出库成本基本一致时再动手搞经营将是微利之势。因此,各加工企业、贸易商应根据各自的区域和市场优势,适宜囤积一定量的玉米。尤其是河北地区,与拍卖成本价尚有60-100元/吨的合理差异,趁目前拍卖成交价低、量大、质优,大的贸易商可以逐渐掌控一定数量的国储拍卖玉米;国有粮库需轮换的也应选择在春节前后进行收购,掌握一定的粮源;小的贸易商也可以随大流进行边购边销;期货投机者也比较适合出手。
四是,华北地区农民惜售心理重。目前市场上农民还是比较惜售,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近几年的托市、临储收购等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利益是最少的,如果不是为了春节、春耕、孩子学费等急用钱的时候销售,其他时间不建议农民急切销售玉米,最佳的售粮时期将在6-8月份比较合适。
五是,临储玉米拍卖将成为后市的轴心。玉米拍卖没有小麦市场运作的成熟,每年的小麦在后市基本都是以国储拍卖为轴心,其影响直到新小麦上市时为止。今年的市场形势比较复杂,当前东北临储收购缓慢,估计4月底之前收不了多少,因此能够影响后市玉米市场的将是去年收储的08年产的玉米,截止目前已经销售1900万吨左右,剩余库存1700万吨左右。考虑东北玉米减产,此批玉米基本能够确保玉米市场的稳定,如果国家前期大量投入市场导致后市可调控的数量将非常非常有限,维护市场稳定也将变得很困难,既而不得不动用国家战略储备玉米,因此,预计国家政策调控部门前期的国储玉米拍卖投入量不应太多,后市玉米拍卖投入量将逐渐增多,拍卖底价基本呈上调态势。
三、近期市场走势分析
近期,国内玉米整体偏弱,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销售饲料量有所减少,春节前玉米抬头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回落的幅度也非常有限,不会出现大幅回落的状态,预计春节之前可能出现售粮小高峰现象,跨省移库玉米成交率也不会乐观。因为时临春节已不足一月,受此影响,目前这个时期将是屠宰的高峰,各肉食及副产品加工企业都在积极备货,因此猪、鸡等存栏将下降。而与之形成产业链条的饲料销量将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应该在20-30%左右,属季节性下降。前期农民一直比较惜售,玉米价格也基本保持高位运行且比较稳定,而此时饲料加工企业年前备货也不小,如胶东半岛地区的饲料加工企业的原料库存率尚有60-70%,现在采购积极性不佳,当地部分地区生猪出现一种疾病也影响了饲料的销售,多数加工企业持观望心理,毕竟饲料销售受季节性影响欠佳。
春节过后,预计在3月上旬至4月底,各地贸易商蠢蠢欲动,参与市场收购的行为将逐渐增多,随着采购量的增加,玉米水分的降低,农民销售有所疏松,玉米价格基本筑底反弹。但是,春节过后也将伴临着春耕的到来,此时农民为了采购农资,可能会适量出售部分玉米,也更吻合了抢购潮的到来,此阶段玉米价格稳步上涨。从区域分析,东北地区将比较活跃,由于国家收储将于4月30日截止,因此各类收购主体参与市场收购的积极性较高,东北地区粮源争夺将比较激烈,收购价格也基本维持在符合补贴规定的最高0.80元/斤上下浮动;其次是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和河北地区,收购价格将随着临储玉米拍卖底价的影响,基层收购点的收购价格基本全部跨入0.90元/斤以上,一个月内平均收购价格将上涨30-60元/吨左右,之后玉米价格将缓慢上涨,而且拍卖成交率也将屡次被刷新。
长期来看,玉米价格应呈稳定上涨的趋势,到了6、7月份玉米上市量逐渐减少,尤其是8月份前后,玉米到厂价格很有可能全部(南方、华北区域)步入1元/斤的历史高价。直到9月下旬、10月上旬,随着新玉米的大量上市,玉米价格将止涨回落。但是,2010年玉米形势较为复杂和严俊,不可预知因素很有可能颠覆了玉米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应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市场的变化,不管任何时候、任何风险,国家将始终以国内农业稳定发展为首,新的一年里国家将会继续出台一系列稳定粮食市场、强农惠农的政策,只要国内经济不出现问题,农业也就没有问题,就算国内经济发生较大变化,国内农业也会掌控在国家的政策调控之中。
笔者之见,不管是加工企业、储备企业、贸易商,还是期货投资者以及广大农民兄弟,应仔细观摩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变化,认真研究国家公布的与农业相关的政策,提防各类自然灾害(天气、禽流感等)所引发的潜在行业危机,关注玉米拍卖对市场的影响,加大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力度和深度等等措施,将是确保经营风险降至最低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