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不是越多越好
2010-01-24据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中山没有遭遇严重的粮食危机。但一些小范围的粮食波动时有发生,如2008年春南方雪灾期间,中山的粮食波动就非常明显。当时市政府已经调用了4000吨储备量,委托加工企业将其加工成大米,准备在必要时投放市场平抑粮价。虽然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这批粮食没有用上,但中山的粮食安全确有遭遇考验的时候。
从数据上看,目前中山市作为粮食生产的只有7.6万亩中产田和1.8万亩改造难度较大的低产田,每年从外地调入口粮近60万吨,占了93.4%的比例。显然,中山的粮食来源主要依靠外购。
近年来,我市尽管在粮食安全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的人、财、物,但是,面对全开放的粮食流通市场,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应急响应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缺陷。针对中山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案提出了“花小钱、办大事” 的粮食安全策略和“ 稳固粮源、合理储备、搞活流通、重在应急” 的粮食安全目标,并提出了5种具体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
粮食储备标准是"适量"而非"足够"
专访致公党中山市委会主委吴竹科
记者:按照我的理解,建议的要点是否就是建设中山市粮食流通交易中心市场,以"藏粮于民"的方式解决中山的粮食应急问题?
吴竹科:要藏粮于民,但并不等于政府就不要储备粮食。我们只是希望政府不要储备那么多,尤其不能认为粮食储备得越多越好,因为储备粮食是需要资金的。据测算,不考虑购粮费用,单单是储备费用就达到240元/吨。市财政在粮食储备费用的预算已经由原来的不到2000万元急剧增加到3300万元。
所以,粮食储备应以"适量"而不是" 足够"为标准,因为在一个完全流通的社会,单单是一个中山"足够"不能取得所需要的效果。适量包括两点:其一,完成上级规定的储备粮任务就是7万吨贸易粮(折合稻谷约10万吨);其二,尽可能争取省里把储备粮库建在中山。目前,省里在中山建有一个5万吨级的储备库,应该努力争取再增加5万吨甚至更多。中山目前的仓储能力有25万吨,完全能够满足这个要求。
记者:有两点不理解:第一,为什么说单单是一个中山"足够"是不能取得所需要的效果?第二,省里的储备粮库归省里,中山完全无权处置,这对于中山有什么意义?
吴竹科:即使我们按年粮食消耗量的100%来储备,应该说是"足够"了吧?但是,在一个粮食流通市场完全开放的环境下,如果外围地区的粮食供应量不足,同样会到中山来购粮,而中山市无任何法理依据限制粮食外运。如此,理论上的安全储备在现实中就完全变样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所有储备粮的使用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则:优先解决储粮所在地的粮食不足问题。
市民声音
希望粮食储备公开透明
欧先生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厂里有1000多人。"大约在2008年的时候,泰国禁止粮食出口,当时很担心粮价猛涨会增加经营成本。"欧先生说,"当时我还试图了解中山的粮食储备情况,但都被以'事涉机密'拒绝了。"
欧先生说,粮食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应该未雨绸缪,拿出周密的部署。如果真正等到粮食成了问题再来关注粮食问题,那就是临渴掘井了。"作为普通市民,我希望知道中山到底有多少储备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动用,市民购买储备粮有什么条件、其价格与正常价格相比有什么变化等等,一句话,我希望政府的粮食储备政策更加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