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型棉企艰难的“退出”之路
2010-01-23实际上,200型企业从2003年在全国大规模建设,到2010年的必须退出,扮演的是一个“过度者”的角色。“过度”,就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前”是取代别人,做的很好,基本实现了棉花加工的“有照经营”。企业有了固定场地、相对规范的财务、先进的质量检验系统,应该说,这是向规范化管理企业迈出的第一步。尤其可贵的是,200型企业培养了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经验丰富的棉花从业人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启后”是被别人取代,会怎么样呢?
不甘心,多数愿意留下来。河北省河间市某企业负责人说,他从事棉花加工业已经有20年的历史,从供销社时他就负责棉花的收购、加工,后来供销社改制,他就拉了几个同事自己给自己打工,还是从事老本行。家庭作坊、200型的小型加工厂他都干过,家庭作坊有10万元就能干的很红火,一年的收入也下不来这个数;干200型加工厂他是与别人合股的,当时的固定资产投入是120万元,经过这几年的打拼,企业才刚刚回本,还没来得及赢利。去年,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上400型打包机;要么退出。当时考虑改建400型企业需要再追加投入100多万元,就没改。而今年,他听说当地已经不再批准建设,就剩退出一条路了。如果退出,他现有的机器设备也就等于“扔”了,实在心疼人。尤其是从事棉花这一行这么多年了,退出后,干什么,能干什么还是一个问题。
也有乐观者,认为200型怎么也会再“活”几年。河北沧州市吴桥县某企业负责人看法是,400型企业确有技术优势,全机械检验对于建立企业信用也确有好处,是棉花加工业的方向。但若忽视200型企业的优点,一刀切地全部“逐出”也不太现实。原因:一是生产能力强,一般正常年景8000—10000吨。这样大的生产能力,一个县有几个这样的厂子就完全能够完成加工任务了。但是棉农交售成了问题,今年的情况就是,因为许多加工企业没有开机,棉农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交售,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加工企业交售,就只能把棉花卖给小贩,实际收益大打折扣;二是棉花加工企业规模太大,加工能力强,数量又少,势必在收购过程中居于强势,压级压价行为不会不发生,2008年的收储就是例证。这种情况打击棉农种棉积极性,对中国棉纺织产业安全也是极为不利的。综合以上两条,该负责人认为,国家政策不会一刀切地“驱逐”所有200型企业,存活一部分过度是非常必要的。
凡是改革就有成本。规范棉花加工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整体信誉度,是方向,是目标,是大势所趋,不可更改。但是,由于牵扯方方面面,200型退出之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更积极、更稳妥地,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让200型企业平稳退出,是关乎全国1万多家200型企业、几十万从业人员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关乎200型到400型平稳过度,保持行业甚至产业稳定的大事,尽量周全的做法十分必要。此事宜稳不宜急,急便出乱。
因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一、一部分200型企业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作用是作为400型企业收费购加工的有益的补充,但终会逐渐消失;二、专门以棉花收购为经营方式的商业主体会大量“应时而生”,这部分企业自己不加工,专门为400型企业提供籽棉资源,其发展前景将非常向好;三、棉农、加工企业之间又多一个环节,刺激棉花种植更向规模经营方向转变,正好符合目前搞的“热火朝天”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200型退出是历史必然,目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尽理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