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棉花市场行情回顾
2010-01-23一、政策市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国纷纷出台一系列的救市方案,中国也不例外,国家政策对棉花价格形成绝对主导。国家政策对棉价的干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调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促进纺织产业的复苏;二是有效的国家收储和放储政策,确保棉价走势稳定,兼顾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利益。
1、出口退税保护用棉企业利益
为缓解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冲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008—2009年,国家先后三次提高纺织品和服务的出口退税率。至今年6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税率迎来10个月来的第七次上调。从6月1日起,将提高2600余个税号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深加工产品等我国优势产品,预计将增加退税资金约250亿元。
2、年前的国家收储保护棉农切身利益,提振棉价。
为缓解棉花价格下跌对种棉农民的影响,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国家在2008—2009年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棉花大收储,先后4次合计收储棉花287万吨,占我国2008/2009年度棉花产量的1/3,极大地稳定了棉价价格。
为解决新疆棉花卖出难的问题,自2008年8月21日始国家收储新疆棉15万吨,标准级(328级)每吨按13400元/吨(指新疆库点)和13600元/吨(指内地库点)作为收储的最高到库价格。截止到8月31日收储结束,实际收储81300吨。
2008年10月21日国家再次推出新疆棉22万吨的收储计划,短短四天内,22万吨棉花就全部成交,成交均价在12600元/吨。
2008年10月29日国家开始了第三批的国家棉花收储计划,收储力度明显加强,以12600元/吨的价格收储新疆和内地棉共计100万吨。在如此大的收储力度的拉升下,棉价开始触底反弹。
2008年12月23日第三批棉花收储刚结束,国家在24日继续以12600元/吨的价格收储新疆和内地棉150万吨,本次收储持续到2009年4月10日,棉花价格在国家收储的提升下持续上涨。
3、国家放储抑制棉价过度上涨,平衡各方利益。
由于一系列救市政策的推出,棉价持续走高,而当时纺织产业复苏缓慢,为稳定棉花市场供需关系,保护上游棉农、棉花企业合理生产销售收益,同时保证下游纺织企业合理用棉需要,国家在2009年5月22日启动国家储备棉轮出和临时收储棉花出库销售工作。
本批轮出2003年度储备棉31.3万吨,2004年度储备棉21万吨,出库销售2008年度临时收储的棉花数量暂定100万吨,将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竞卖交易系统公开竞卖。其中2003至2004年度储备棉的竞卖底价为12500元/吨(净重);2008年度临时收储的棉花竞卖底价为12900元/吨(净重)。从放储的效果看,明显抑制了现货和期货棉花上扬的节奏。
二、基本面阶段
2008年棉贱伤农,以致2009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2%,9月之后,由于受阴雨天气、病虫害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今年以三四级为主,高等级棉花较少。受灾严重地区的棉农今年种植收益下降,但总体上,由于价格涨幅大,棉农收入不比去年少。随着种植面积的减少,自然灾害等因素下,导致棉花供需紧张的局面,在供需关系趋向紧张的核心因素主导下,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入棉花期货市场进行推升。
11月23日,国储棉花50万吨拍卖,25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棉花进口配额于年底前足量发放的消息,对棉花市场形成利空因素,连续几天国储棉竞拍、电子撮合、郑棉花期货持续下跌。
在这一阶段,棉花价格的走势受制于供需基本面的影响,在期价受到投资资金大幅拉升脱离基本面的时候,国家果断的以抛储来平抑过高的棉价,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棉价进行调控的后续能力。
三、总结
经济危机后,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纺织企业也缓慢复苏,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加上经济回暖后带来的通胀预期等,推动棉价稳固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