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棉花减产原因分析及当前备耕情况
2010-01-16江苏省射阳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的重点县,也是江苏省棉花生产的最大县,正常年景皮棉总产都在5万吨以上。2009年受上年植棉效益严重下滑,高效农业全面提升的双重影响,全县棉花的种植面积降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点。根据县棉花协会的调查,全县实际收获面积只有50万亩,比06、07、08年分别减少20.7万亩、20.5万亩和15.0万亩。又受到不利的气象条件和气候状况的影响,全县平均亩产籽棉只有184公斤,折合皮棉71.5公斤,较前三年分别减少25公斤、6.5公斤和12.7公斤。收购入库总量也只有3.55万吨,较前三年分别减少3.26万吨、2.61万吨和1.90万吨。单产、总产都是近四年来最低的一年。
棉花减产的人为因素
在同样受灾的情况下,有些植棉户亩产籽棉不足150公斤,植棉的直接收入在除去各类成本后,基本无利可图,而有些户亩产超过了300公斤,收入也在2000元以上,成了大灾之年,棉花生产“双高”户的典型。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认同自然灾害以外的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棉花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能满足棉花高产栽培管理的需要。近几年,在全县农村一些有文化、懂技术、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纷纷外地打工或转向其它劳作,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因身体状况不佳,不能外出打工的体弱多病者,其中有部分人相对来说,思想较为保守,文化程度偏低,对植棉新技术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差,体力又较弱,不能满足棉花高产栽培管理的需要。
2、棉田水系标准降低,使棉花高产稳产缺少基本设施保障。棉花是喜温、好光、耐旱的作物,高标准的棉田水系,是抗御自然灾害,夺取棉花丰收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全县每年都要组织水利建设大会战,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射阳地处沿海垦区,境内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圩区、次高地多,加之苏北里下河地区三大港从境内横穿入海,全县防洪保安的压力一直很大。在部分镇、村,河道淤积,工程老化,洼地不设防等问题,仍然很突出,三沟标准低、三墒不配套,部分棉田遇雨就成涝,田间受渍,病害蔓延,病死株率高,少数重病田近乎绝收。
3、高产栽培意识淡化,使棉花高产稳产失去技术措施支撑。棉花种植一直是全县农民种植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棉花的生产劳作中,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套高产栽培的模式和经验。但在近几年,部分棉农高产栽培的意识逐渐淡化,许多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措施不能及时落实,随之而来的是棉花单产水平逐年下降。
当前棉花生产备耕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2010年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回升但幅度不是很大。受“双高户”典型影响及全国棉花产需仍有缺口,加上中央助农增收政策的出台,自信今年的棉价不会太低,大部分棉农“是种就要把它种好”的理念已基本确立。目前以棉田水利基本建设、棉田冬翻、棉种选购、植棉技术培训为主的棉花生产备耕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全力保证2010年棉花生产有个好的开头。
1、组织实施以棉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冬春水利工程。早在秋播刚刚结束,县政府即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组织实施新一轮冬春水利会战,从通过建设高产稳产棉田来提高棉农植棉的积极性,更好地稳定全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冬春水利建设以河道疏浚、次高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设施配套等为重点,着力解决好引排不畅的问题。计划完成土方总量810万方。截至元月10日,已累计完成675万方,占任务的81%,从目前的施工情况和进度看,可望在月底前全面完成。新、拆、改、扩建的200多座设施配套工程,也在进行中,预计在5月底汛期到来之前基本竣工。这些工程完成以后,将使部分棉田的排灌体系更加完备,次高地的防洪保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棉田及亩床冬翻也已全面开始,着力改善棉花生长环境,确保今年全县的棉花生产实现在正常年景超高产,小灾年份能增产,大灾之年少减产的生产目标。
2、认真引导棉农选购品质优丰产性能好的棉花优良品种。目前棉种选购已经开始,为避免盲目购种带来的损失,有效改变目前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状况,且有关部门在采取严格种子市场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广告用语的同时,倡导棉农选购已经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且经过试验示范,适宜在本区域种植的棉花优良品种。提醒棉农在选购棉种时一定到在工商部门注册,且获得棉种经营许可的种子经营门市购买,并索取购种发票或其它有效凭证,确保在新的棉花生产年度棉花品种乱套现象能有所遏制。最近,我们从县城的棉种销售门市了解到,自元旦以后,基本每天都有棉农到门市购买棉种,而且选购的都是农业部门建议或经自己及周边棉农种植过的品种优、衣分高、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的优质棉种,同时单户购买的品种数量较上年又有减少,势头较好。
3、强化培训,千方百计实现全县棉花种植水平的新突破。农业技术指导部门已着手安排,围绕棉花良种良法,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棉花轻简栽培,防灾抗灾,配方施肥,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技术重点,利用冬春农事相对较少的遐闲时段,采取集中授课、分点示范、广播宣传、印发资料及电视台“现代农业”栏目,搞好植棉新技术的培训、辅导、推广工作。同时将根据棉花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的技术要求,采取送科技下乡,组织现场操作演示及走村串户,田头会诊等多种办法,及时把各种技术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全县的棉花种植水平有新的突破,努力实现棉花生产优质、高产的新局面。